首頁 >
倉橋水晶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
時間:2017-03-01 來源:國家地理標志網倉橋水晶梨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關于組織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試點工作的通知》(國質檢科函[2012]1005號)的工作要求,同時為保證申報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松江區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農業的松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蘇平任組長,市質監局標準化處、區農委、區質監局、區財政局、區環保局、區藥監局以及保護區范圍內各鎮、街道相關領導為成員的倉橋水晶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領導小組;制定了倉橋水晶梨質量技術要求及上海市地方標準DB31/546-2011《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倉橋水晶梨》;松江區人民政府發布了《倉橋水晶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
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2001年成立上海倉橋水晶梨發展有限公司,2004年成立了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并制訂了合作社章程,使倉橋水晶梨產業更加健康、有序發展。到2013年底,倉橋水晶梨種植面積共5300多畝,合作社種植3313.85畝,種植面積占到62%以上。倉橋水晶梨合作社社員種植區域都位于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內,占到了示范區生產者總數的56%。
倉橋水晶梨種植面積共5300多畝,2012年上海倉橋水晶梨發展有限公司,倉橋水晶梨銷售額230萬元左右,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年銷售額2800多萬元。
上海倉橋水晶梨發展有限公司經上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公室,并由國家質檢總局核定并發布2012年第159號公告允許使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2014年第86號公告核準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使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
建設成效:
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的創建工作,不僅打響了倉橋水晶梨的品牌,提高了果農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在優化松江農業結構,促進精品農業發展模式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創建過程中,松江區探索新途徑、新路子,形成“一二三產業聯動、點線面結合”的模式,以第一產業為主,推動一二三產業聯動、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并確立了尋好點、串成線、形成面的工作導向,以建設培育龍頭企業為重點、完善地理標志產品產業鏈為主線、全面推進松江倉橋水晶梨地理標志產品示范區為面的“點線面”結合的創建模式,逐步探索具有都市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新思路。
(1)以示范區建設為核心,加強“點”的建設
為擴大倉橋水晶梨市場影響力,松江區人民政府圍繞保護示范區建設的核心內容,積極加強“點”的建設,以點帶面,整合力量,全面提升倉橋水晶梨的生產水平。努力建設倉橋梨果生產標準化示范區、葉榭梨果栽培標準化示范區、倉橋水晶梨農業企業標準體系建設試點,建立健全倉橋水晶梨標準體系。積極發揮標準化試點的示范輻射作用,輻射帶動保護范圍內的各生產基地,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倉橋水晶梨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和產業化經營。
(2)以產品質量為首要,做好“線”的連接
產品的質量和特色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核心,為確保產品品質,必須嚴把生產每個環節,做好這條“生產線”的串聯。上海倉橋水晶梨發展有限公司和合作社指導果農統一到“浦江農資”購買各類生產投入品,確保農資安全,做到產前有保障;積極推廣標準化技術,嚴格按照倉橋水晶梨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指導生產,做到統一生產;按照《倉橋水晶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要求,對申請使用專用標志的企業,統一設計包裝;水晶梨的銷售,則由上海倉橋水晶梨有限公司和上海倉橋水晶梨專業合作社統一價格、統一配送,維護了良好的市場秩序。
(3)以發展都市休閑旅游為目標,探索“新”領域
在上海大都市郊區,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已融為一體,難以分隔。借鑒日本鳥取縣的“二十世紀梨紀念館”的建設經驗,松江區積極探索建立容科普、教育、文化、旅游、休閑、觀光、勞作體驗為一體的梨博覽園,逐步形成三大板塊:一是生產基地,成為中小學生學農基地,及兒童父母親子采摘基地,使中小學生、兒童能接觸大自然,體驗農耕生活,注重勞動技能,培養個人素質;二是科普教育,建立的梨文化博物館,讓中小學生了解我國梨發展的歷史演變、發展歷程和栽培技術,成為中小學生科普、夏令營活動場所;三是接待中心和農家樂,吸引廣大市民體驗農家生活及沿江優美生態環境,為人們營造一個接觸自然,修身養性的好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