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錦
時間:2017-03-15 來源:國家地理標志網
云錦是中國傳統(tǒng)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如今只有云錦還保持著傳統(tǒng)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tǒng)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tǒng)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xiàn)代機器來替代。
云錦因其色澤光麗燦爛,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格調高雅,在繼承歷代織錦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狀態(tài),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濃縮了中國絲織技藝的精華,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璀璨結晶。
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而南京云錦則集歷代織綿工藝藝術之大成,列中國四大名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因其豐富的文化和內涵,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也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南京云錦的產生和發(fā)展與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關,南京絲織業(yè)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東吳(公元222年—公元280年)時期。
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末年,大將劉裕北伐,滅秦后,將長安的百工全部遷到國都建康(今南京),其中織錦工匠占很大比例。后秦百工中的織錦工匠繼承了兩漢、曹魏、西晉和十六國前期少數民族的織錦技藝。
公元417年東晉在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被看作是南京云錦正式誕生的標志。
元代開始,云錦一直為皇家服飾專用品。
明朝時織錦工藝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絲織提花錦緞的地方特色。
清代在南京設有“江寧織造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寧織造20年之久。這一時期的云錦品種繁多,圖案莊重,色彩絢麗,代表了歷史上南京云錦織造工藝的最高成就。南京云錦織造鼎盛時擁有3萬多臺織機,近30萬人以此和相關產業(yè)為生,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yè)。
1949年后,政府先后投資幾千萬元用于恢復和保護云錦,南京市云錦研究所還成功地科學復制了20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萬歷皇帝“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等,但云錦仍然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全國真正懂云錦技術的不過50人。
1954年,為搶救瀕臨消亡的南京云錦,“云錦研究工作組”組建成立。
1957年,江蘇省政府批準建立“南京云錦研究所”,這是中國唯一一家集研究、生產、展示、銷售于一體的云錦專業(yè)機構。
1979年發(fā)展到15個加工點,97臺織機,外加工人員達300余人,還研制恢復失傳多年的傳統(tǒng)品種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綢等。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南京云錦的科研人員經過努力,把瀕臨消亡的南京云錦織造工藝逐漸恢復,并搜集整理了云錦圖案和畫稿,培訓藝徒,恢復了失傳品種“雙面錦”、“凹凸錦”、“妝花紗”等,復制了漢代的“素紗禪衣”、宋代“童子戲桃綾”、明代“妝花紗龍袍”等珍貴文物,并征集收藏了900多件云錦實物資料,為南京云錦的研究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1年,南京云錦正式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次排于古琴之后。
2004年,在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南京云錦博物館”。2003年到2005年,南京云錦研究所生產的“吉祥”牌南京云錦分別獲南京市和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
2005年10月,南京云錦“吉祥”牌商標被南京市評為著名商標。
2005年12月南京云錦研究所的“吉祥”牌南京云錦被質監(jiān)總局作為首批向國際地理標志(GI)組織推薦的30個地理標志產品之一,成為中國首批獲國際權威組織承認的國際地理標志產品。南京云錦研究所全部保留著歷史上的妝花技術,曾成功地復制了明定陵出土的萬歷皇帝過肩龍妝花紗織成袍料。自1979年以來,該所復制龍袍及匹料已達100多件。
2006年1月,云錦研究所再次受北京定陵博物館委托,對一件明萬歷皇帝龍袍進行復制。
2006年5月20日,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有南京云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朱楓、周雙喜,以及江蘇漢唐織錦科技的金文。省級傳承人有師從云錦老藝人朱楓的鄔悉爾。
2009年,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guī)定》南京云錦研究所被國家質檢總局核批為首批地理標志使用企業(yè),“南京云錦”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013年,南京市唯一獲得云錦地理標志保護的云錦研究所“吉祥牌”云錦啟用專用標志。
2013年《地理標志產品云錦》國家標準召開復審論證會,南京云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4家標準起草單位出席,對《地理標志產品云錦》國家標準實施5年來的情況進行了總結和評價。
云錦的“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組合,《釋名·采帛》:“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這是說,錦是豪華貴重的絲帛,在古代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穿得起。明趙震元《為李公師祭袁石寓(袁可立子)憲副》:“大人每稱之曰:‘計部嘆巧婦之炊,冏寺羨空群之顧,首山無庚癸之諾,埛野多云錦之胯。’”
“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云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是清朝詩人吳梅村贊美云錦的詩句(詩中的“云錦”不是指一塊布,它不作名詞)。
明代時并沒有南京云錦這個詞,當時進入皇家的緞子稱庫錦、庫緞和妝花。云錦一詞,來源于清代道光年間南京的“云錦織所”,晚清以來始有商品生產,行業(yè)中產生“云錦”的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于民國南京的《工商半月刊》。由于其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麗,鳳其富麗華貴,絢爛如云霞,故稱“云錦”,因只有南京生產,故而稱之為“南京云錦”。
故事傳說
仙鶴街位于秦淮河新橋西北端,南起集慶路,北至仙鶴橋。顧名思義,這條街名字的由來和美麗高貴的仙鶴有關,關于它的動人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很早以前,這一帶住著許多人家,大多以織造云錦為生。有一戶人家的母子二人,雖然心靈手巧,也只能靠向東家領取織錦材料后織造云錦艱難度日,因為他們經常把微薄的收入救濟窮人。天上的七仙女被母子二人的勤勞善良感動,派了兩只美麗的仙鶴下凡,飛到母子倆的織機前繞了幾圈。從此,織機上每天都會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織錦材料。母子倆再也不用向東家領材料了,日子也漸漸好過起來。東家見他們只出錦緞,不用材料,云錦編織得比原來更漂亮,十分奇怪,便派人前來探訪,母子倆老實巴交,把仙鶴飛來之事如實說出。東家得知消息,頓生歹念,帶著管家來到母子家中,假意噓寒問暖。趁著母子倆沒注意,一下?lián)湎蚩棛C,拉住經線,死命地往外拖。當經線快要到頭時,突然,從線端上飛出一對美麗的仙鶴,在東家和管家的頭上狠狠地啄了幾下,救了母子二人的織機。以后,人們便把這條街稱作仙鶴街。